向霸凌Say No--現代父母如何讓孩子免於霸凌威脅和恐懼高雄市大寮國小 主題:向霸凌Say No--現代父母如何讓孩子免於霸凌威脅和恐懼時間:AM9:00-11:00 講師:詹翔霖副教授 綱要:霸凌(bully)的定義 霸凌是一個長期存在於校園的現象。專指孩子們之間惡意欺負的情形。挪威研究霸凌議題的學者定義霸凌:「一個學生長時間重複地被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欺負或騷擾,或是該學生被鎖定為霸凌對象而成為受凌兒童的情形。」 霸凌:指蓄意且具傷害性的行為,是持續重複出現在固定孩子間的一種欺凌現象。 霸凌兒童:一個在學校或團體中不停地對其他同儕或某些特定對象進行傷害、恐嚇、威脅或刻意排擠的兒童。 受凌兒童:被霸凌的對象,其中有些甚至是長期被霸凌,對身心健康與發展造成深遠的負向影響。 常見霸凌的形式 1.肢體的霸凌:包括踢、打弱勢同儕、搶奪財物等。 2.言語的霸凌:包括取綽號、用言語刺傷、嘲笑弱勢同儕、恐嚇威脅等。 3.關係的霸凌:包括排擠弱勢同儕、散播不實謠言中傷某人等。 4.性霸凌:以身體、性別、性取向、性徵作取笑或評論的行為;或是以性的方式施以身體上的侵犯。 5.反擊型霸凌:這是受凌兒童長期遭受欺壓之後的反擊行為。通常面對霸凌時他們生理上會自然的予以回擊;有部分受凌兒童會去欺負比他更弱勢的人。 霸凌兒童的形成因素 根據國外的研究顯示,曾是霸凌兒童的男性,到24歲止,有60%的人至少有一次的犯罪紀錄,有40%高達3次惑3次以上的犯罪紀錄;非霸凌兒童者僅10%有犯罪紀錄,顯示兒童時期的霸凌行為與成年期的犯罪行為息息相關。霸凌兒童的形成因素很多,包括: 1.家庭因素:對孩子缺乏關注和溫暖、缺乏管教、家庭內有暴力情形、提供孩子在家中霸凌行為的機會等,都是助長孩子成為霸凌兒童的原因。 2.個人因素:激進衝動的個人特質、神經生理疾病(Asperger Syndrome)、「高度孤獨症」、「非語言學習障礙」、「社會情緒適應失調」等,都是霸凌兒童的可能成因。 3.學校因素:老師對於攻擊行為的態度和處理的技巧、學校的風氣與管教、學生受生命教育的程度等都是影響霸凌行為的關鍵。 霸凌對孩子的影響 霸凌現象並非孩童成長的必經過程,它對霸凌兒童本身、受凌兒童與旁觀的孩子都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1. 霸凌兒童:青少年期與幫派結合、成年之後的犯罪率較高、成年後對政府部門的矯治服務(法院服刑、毒品或酒精濫用戒癮、因人格違常所需之心理衛生)需求較大。 2. 受凌兒童:研究證實「被霸凌」與「情緒困擾」和「課業困難」相關;這些受凌兒童被貼上負面標籤且被嚴重排擠,他們對學校的負向觀感可能發生逃課、輟學等情形;受凌兒童在成年後發展精神問題的比例也較高。 3. 旁觀兒童:旁觀者目睹霸凌事件內心會產生害怕與焦慮感,且霸凌事件已污染整個學習環境;在充滿暴力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長大之後也學會用攻擊的方式解決問題。 校園霸凌三級預防 一、教育宣導: (一)友善校園週→反霸凌、反毒、反黑 (二)週會、班會及其他集會 (三)融入教學:落實人權、法治、生命、品德及性平教育 (四)部長給校長的一封信→校長給家長的一封信 二、發現處置(發現預防): (一)暢通行政聯繫管道: 1.中央、地方跨部會(局處)校園安全聯繫會報 2.學校、派出所:校園安全支援協定書 (二)暢通申訴反映管道: 1.教育部0800-200885 2.縣市反霸凌投訴電話 3.學校霸凌投訴信箱+導師聯絡電話與E-mail信箱 4.校園生活問卷調查表 三、介入輔導(輔導處遇) (一)霸凌評估會議確認→學校擬定輔導計畫(case by case逐案評估審酌) (二)通報聯繫社政、警政單位協助 (三)徵求家長同意、轉介專案諮商輔導 (四)縣市設立法律諮詢專線 (五)如果經諮詢討論,外界普遍認為台灣需要有類似「暫時性限制或禁止接觸」的處遇措施。則參考國外經驗(三個必須): 1.必須通過立法程序 2.必須由法院才可裁定→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主張這樣做 3.被裁定個案必須輔以持續性高密度的專業輔導 四、被霸凌了怎麼辦? 我被霸凌了該怎麼辦? 支援管道 處置 向導師、家長反映 (導師公布聯絡電話及電子信箱予學生及家長) 偏差行為輔導 (導師、家長)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蘇雅琳 的頭像
    蘇雅琳

    做騷

    蘇雅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